发布日期:2018-05-18 来源:赣州文明网
王章啟(左)经常和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。图片来源:赣南日报
老有所养,这是普通老百姓最朴素的梦想。而对于一些孤寡老人来说,实现梦想却有些难。
在会昌县文武坝镇,却有这样一个人,先后义务赡养三位孤寡老人多年,救济村里两位五保老人、照顾革命老红军战士遗孤。另外,还赡养着生病的岳母,即使在家里最困难时仍不言放弃。
他叫王章啟,用实际行动践行孝老爱亲。他说,这样的做法要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孝老敬老是家里的传统
日前,笔者来到会昌县文武坝镇红旗大道,穿过一条窄长的小巷子,走到富坑东路19号,一栋两层半高的老式居民楼映入眼帘。此时,二楼阳台处,一名中年男子正和几位年迈老人围坐在一起聊天,男子目光中透着笑意,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中年男子便是王章啟,今年52岁的他,给人一种亲和稳重的感觉。
听闻有人来访,王章啟起身在老人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,连忙下楼热情招呼,端茶倒水。王章啟向笔者介绍,坐在轮椅上的是他的母亲,今年77岁,自从3年前中风瘫痪后,很长一段时间里卧床不起,如今只能依靠轮椅简单出行;紧挨着轮椅的是他父亲王声银,已经87岁了,依旧精神矍铄。谈话中,王章啟不时往屋外阳台方向看,留意父母亲那边是否有需要呼唤他。
“母亲这几年做了多次手术,瘫痪后身体已大不如从前。”王章啟担忧地说,父亲年纪大了腰腿也不行了。
笔者发现,不大的一间客厅,摆了不少瓶瓶罐罐,都是老人平时吃的药。老有所养、病有所医,是普通老百姓的梦想,王章啟不由感慨,他很庆幸自己能够“子欲养而亲健在”,他说:“孝老敬老一直是家里的传统。”
照顾红军遗孤数十载
其实,除了自己的父母,王章啟家中还赡养着一位特殊的老人。正当笔者打量起王章啟的家时,一位身材略显矮小、佝偻着背的老人从阳台走进客厅,他安静地坐在一旁,咧着嘴露出羞涩的微笑。老人叫王润月生,今年80岁,虽同姓王,但他和王章啟一家并没有血缘关系。
“他跟我们一起生活已经有33年了。”王章啟向笔者讲述起老人的过往。“月生哥的父母当年是红军战士,他很小的时候便成了孤儿。”王章啟回忆说,王润月生原本是会昌县文武坝镇小坝村人,成了孤儿后,被王章啟的大伯带回富城乡半迳村,打算收养他。不料接到王家后,王润月生被发现先天智力有缺陷,因而未直接过继,但一直留在了王家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农村生活条件艰苦,王章啟的大伯一直未娶妻生子,成了五保户,自己都成了被救助对象,自然没有能力照顾王润月生。
1984年,当时18岁的王章啟念完高中后回村做村干部,在那一年,他入了党,之后和妻子李桂娇结了婚。开始管家后,王章啟把当时47岁的王润月生接到自己家中一起生活。“月生哥智力不行,连种菜都不会,他一个人根本无法生活。”李桂娇说,王润月生来到家里之后,变得开朗了许多,有时会帮着做些简单的家务,早些年还会跟着大家一起下地种田割稻谷。
把他当家人一样对待
2009年初春,下岗后的王章啟种起了香菇。一天早上五六点钟,王章啟请好工人准备给香菇场开春翻棚,突然一个电话,打破了清晨的宁静。
“老王,王润月生两天都没有起床了,是不是生病了?”对方声音急切。
电话是村里老邻居李春贵打来的,当时王章啟因为做生意一家人搬出了村子,王润月生一个人留在老屋。王章啟丢下活赶忙骑车回村,看到已经两天没吃饭,蜷缩在床上的王润月生。王章啟心疼不已,他很后悔把王润月生一个人留下。无人照料的王润月生饮食极不规律,久而久之患上胃病又未得到及时医治,因而引发了急性胃出血。
“当时月生哥高烧不退,救治了两天才脱离生命危险。”多年过去,王润月生的胃病早已调养好,王章啟却一直心怀愧疚。之后,王章啟便将王润月生接到了新家,和大家一起生活,把他当家人一样对待。
这时一旁的王润月生笑着对笔者说:“他很好,对我真的很好。”简单的一句话透着无尽感激。
笔者跟随王章啟走进屋内里间卧室,简陋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,除客厅和厨房,3间卧室王章啟将光线较好的主卧让给了王润月生居住。“月生哥每天早上起床后,我妻子就会帮他收拾床铺。”王章啟指着床上整齐叠好的被子说。随着王润月生岁数增大,考虑他行动不便,很多时候得由李桂娇照顾。王章啟的房间则光线昏暗许多,摆放着两张床和一个橱柜,空间就所剩无几了。房间不大却住着4个人,王章啟和孙子睡一张床,妻子跟孙女睡另一张床。
王章啟说,这栋房是他在2002年买下的,之前他们都住在富城乡老家,新房二楼如今分给了弟弟王章有使用,二楼有个宽敞的阳台,父母住在二楼,顶楼还有几个隔间则是弟弟的孙子、孙女们的卧室。
30多年义务赡养多位孤寡老人
事实上,包括王润月生老人,王章啟自18岁任村干部、开始当家后,34年间他先后义务赡养了多位孤寡老人。
1980年,王章啟的父亲王声银是村生产队队长,村里有两位五保老人王石养、曾细妹,两人无儿无女,生活得不到保障,王声银便承担了救济他们的重担。
“当时农村生活条件艰苦,我们家也不富裕。”王章啟说,家里兄弟姐妹共7人,他排行老二,上面还有个姐姐,父母要养育那么多儿女非常困难,时常捉襟见肘,窘迫到吃了上顿没下顿。“即使这样,家里还经常救助他人。”王章啟回忆说,父亲常对他讲,多个人也就是添双筷子的事。
4年后,王章啟在村里当村干部,他便从父亲手上接过接力棒,开始照顾这两位老人。“每年都要分600斤稻谷给他们,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一样不少。”王章啟说,逢年过节他会带礼物上门陪他们吃饭、聊天。3年后,84岁的王石养去世,王章啟的父亲王声银还叫他请人办理后事。
“可怜的是曾细妹老人,之前一直都好好的,去世前一个月,就突然患病瘫痪不起,一度大小便失禁。”妻子李桂娇哽咽着说,曾细妹老人去世前吃了好多苦、遭了好多罪。
“一代代传承下去”
其实,王章啟家也不富裕。
1995年初,王章啟结束10年村干部生涯,之后在富城乡做了8年的果茶站站长,同时兼能源站站长。2002年,王章啟下岗开始谋生种植香菇。这期间,苦心经营的香菇场渐渐有了起色,王章啟一家生活开始慢慢好转。然而9年前岳父的突然去世,再次打破了家里的平静。“父亲去世后,母亲由谁照顾就成了难题。”李桂娇说,她只有两个姐姐,却一个常年有病一个中风。家里已有3位老人需要照料,王章啟依然义无反顾地将岳母钟招发娣接回家中一起生活,这让妻子感动不已。人老自然多伤病,家里一下子有4位老人,负担可想而知,王章啟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。
王章啟为人忠厚、孝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,富东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吴财招说:“王叔是一名老党员,提起他的孝顺,邻里乡亲总是竖起大拇指,对他敬佩不已。”
笔者问及为何能坚持多年义务赡养老人,王章啟腼腆地回答:“祖辈就是这么教的。我小的时候,奶奶常教导父亲要孝老敬老,对身边的人好,父亲也这么教导我。”王章啟回忆说,奶奶邹喜发曾做过村妇女主任,常帮助村里有困难的人,有外省逃难到村里的她也竭力救济。
去年3月,王章啟去了当地一家企业当保安,忙了大半辈子,如今这个家已交给了儿子王显溜,王章啟说:“我相信儿子也会接下孝老爱亲的接力棒,将它一代代传承下去。”(曹鑫 蔡伟平 赣南日报)